📌 一句话摘要
文章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大语言模型 LLM 的底层原理,特别是 Transformer 架构、注意力机制及训练过程。
📝 详细摘要
本文对大语言模型(LLM)的核心原理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解读。文章从神经网络的发展历程切入,详细介绍了单层与深度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以及文本如何通过词向量化和分词器转化为可计算的 token。随后,系统阐述了 LLM 训练的三个主要阶段:预训练、监督微调和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特别地,文章对前馈传播中的矩阵计算、激活函数进行了细致的演算,并重点解析了 Transformer 架构中的位置编码、特别是自注意力机制和多头注意力机制的复杂数学推导过程,同时阐述了反向传播的原理。整体内容逻辑严谨、论述详尽,旨在为技术从业者提供理解 LLM 底层工作机制的坚实基础。
💡 主要观点
-
大语言模型的核心在于 Transformer 架构及其自注意力机制。
Transformer 通过编码器和解码器堆叠,并利用多头注意力机制计算文本序列中 token 的关联度,实现并行化处理,极大提升了训练速度,超越了传统 RNN 架构。
-
LLM 训练经历预训练、监督微调和人类反馈强化学习三个阶段。
预训练让模型学习通用语言规律,监督微调解决特定任务,RLHF 则通过人类反馈优化模型生成,使其更符合人类期望。
-
前馈传播和反向传播是神经网络训练的核心。
前馈传播通过矩阵乘加和激活函数计算预测结果,而反向传播则基于梯度下降和链式法则调整模型参数,文章对其原理进行了阐述。
-
位置编码是 Transformer 理解序列顺序的关键。
由于 Transformer 不含循环和卷积,通过注入位置编码,模型能够获取序列中 token 的相对和绝对位置信息,从而理解语义。
-
自注意力机制通过 QKV 矩阵计算实现高效上下文理解。
通过 Query、Key、Value 矩阵的转换和点积注意力计算,模型能并行地关注输入序列中不同位置的信息,捕获长距离依赖关系。
💬 文章金句
- 大语言模型 LLM 的精妙之处在于很好地利用数学解决了工业场景的问题
- Transformer 架构则放弃了循环层,仅依赖注意力机制,进一步演化的叫做多头注意力机制(MHA),并行化带来了训练速度的极大提升。
- 反向传播:因为预测值(output)与预期值(expect)有 loss,所以需要借助于反向传播算法从最后一层往第一层反向传播,核心是基于链式法则进行梯度下降,通过调整下降的梯度(斜率)和学习率来起到逐步收敛的目的。
- Transformer 最核心使用的是自注意力机制(self-attention)来检测一些数据元素之间微妙影响和依赖关系,包括距离遥远的数据元素。
- 多头注意力机制允许模型共同关注来自不同位置的不同表示子空间的信息。
📊 文章信息
AI 评分:93
精选文章:是
来源:腾讯技术工程
作者:腾讯技术工程
分类:人工智能
语言:中文
阅读时间:92 分钟
字数:22974
标签:
大语言模型, LLM原理, Transformer, 自注意力机制, 神经网络